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
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
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
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
國中地科第七章講義
光年不是時間的單位。
光年 (lightyear) 是【長度】單位之一,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。
光每秒行進距離約三十萬公里,這個距離相當於繞行地球七圈半;
1光年約等於(365×24×60×60) × 3×105 ≒ 【10的13次方公里】
光年一般用在天文學中,用來量度很大的距離,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。
每顆恆星與地球的距離不同,與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(毗鄰星),離地球約【4.3 光年】。
夜晚肉眼可見的行星
1.【水星、金星】:因靠近太陽,只出現於黎明(東方)或黃昏(西方)。
2.【火星、木星、土星】:以恆星為背景,行星運行軌跡有順行與逆行。
【恆星】:夜空中所見閃爍的星星,大部分和太陽一樣,是會自行發光的星體。
肉眼可見恆星約6000顆。
光度太暗的恆星須透過望眼鏡才能看到。
透過望遠鏡看到的滿天星斗,大部分是會自行發光的恆星。
影響恆星明亮程度的因素,除了恆星本身發光能力外,也受到恆星與地球距離遠近的影響。
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,因此看起來比其他星體大而且明亮。若將太陽與地球間的距離拉到非常大時,太陽就和許多星星一樣,只是一個小光點。
【視星等】天體的亮度,用視星等表示。星星愈亮,則【星等愈小】。
織女星的亮度定為0等,北極星是【2等星】。肉眼所能見到最暗的約【6等星】。
恆星的顏色與其【表面溫度】有關。
藍白色恆星(天狼星)表面溫度較高,約10000~12000℃
黃色恆星(太陽)溫度約6000 ℃
天蠍座中的心宿二偏紅色,約3000℃
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40億歲,宇宙中大約有【一千億個】星系。
星系主要由:【恆星、星團與星雲】構成,每個星系裡,都有【幾十億甚至幾千億】顆恆星。
球狀星團:是數萬顆至數百萬顆恆星聚集在10至30光年直徑的空間,外觀大致呈球形的恆星集團。
疏散星團:由數百顆至上千顆由較弱引力聯繫的恆星所組成的天體,直徑一般不過數十光年。
星雲是塵埃、氫氣、氦氣、和其他電離氣體聚集的星際雲。泛指任何天文上的擴散天體。
銀河系的直徑約【十萬光年】。銀河系是宇宙中大約一千億個星系的其中之一。
銀河系擁有的【2000億】顆恆星,我們的太陽只是2000億顆恆星中的一顆。
銀河系的外形俯視呈現【螺旋狀】,中間厚,兩邊薄。側視如【荷包蛋】。大多數恆星聚集在盤面上。銀河系直徑【100000光年】,太陽距銀河系中心約【30000光年】。
【仙女座大星系】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大型星系。
北極星-【日週運動】 (每日轉一圈)
北極星仰角=【觀測者緯度】。
由於地球自轉,地球自轉軸的軸線的北端直指北極星附近,所以從地球上看去,北極星似乎始終不動,其他星星都繞著它在轉動。
星星因地球公轉,23小時56分回原位置,即每日【早4分鐘】。
7-2太陽系
太陽系及地球的形成時間約距今【46億年】,為宇宙【雲氣與微塵】的聚集產生。
太陽系成員包括:【太陽】【行星】【衛星】【彗星】【小行星群】【矮行星】等。
太陽:屬於恆星,本身會發光發熱
• 中心溫度和密度很高,以【氫融合氦】的核融合反應產生光和熱
• 由氣體所組成,主要成分是氫和氦。直徑約一百四十萬公里
八大行星
【類地】行星,組成與【地球】相似。【水星、金星、地球、火星】
【類木】行星,組成與【木星】相似。【木星、土星、天王星、海王星】
類地行星 類木行星
成份 金屬岩石,有堅硬地殼 冰雪氣體,外觀僅見到高速流動氣體
密度 大;約5 g/cm3 小;約1 g/cm3
體積 小 大
質量 小 大
與太陽距離 較近 較遠
衛星數目 少 多
【水 星】:最靠近太陽的行星;表面【沒有大氣層】保護,布滿隕石坑,日夜溫差大。
【金 星】:在星空中的亮度,僅次於太陽與月亮,為全天第三亮的星體。
大氣有 96.5%是【CO2】,嚴重的溫室效應造成表面溫度超過【460℃】
【地 球】:由外太空看,為一水藍色的行星,70%的表面佈有液態水。
地球是現知的本太陽系中,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體。
一顆衛星。
【火 星】:為一紅色行星,其色澤是源自【氧化鐵】。
因距太陽較遠,且大氣稀薄,所以溫度常在【冰點以下】;南北二極也有冰冠。
二顆衛星。
【小行星帶】:位於【火星和木星】之間。主要成分為【金屬和岩石】
小行星:成分多為石塊與金屬,少數幾個直徑達數百公里,其餘形狀多不規則,僅有數公尺。
【木 星】:也有光環,但不顯著。為太陽系體積最大的行星。
至少有四十顆以上的衛星。其中最大的四顆稱為【伽利略衛星】。
特徵為明暗交替的帶狀條紋與斑點。帶狀條紋係源自快速的自轉。
斑點為氣旋與風暴。
【土 星】:體積僅次於木星的行星。它的光環是由碎石冰塊組成。
表面也有帶色彩的雲帶。衛星數目多達30顆以上。
密度小於1,比水的密度還小,能浮在水面上。
【天王星】:表面有濃密大氣,主要成分為氫和氦。也有光環,由冰塊和石塊組成的。
至少有20顆衛星。
【海王星】:亦有光環。表面有濃密大氣【甲烷】,帶淺藍色。有一個由風暴形成的斑點
矮行星:【冥王星】的表面沒有大氣,它是固態行星。體積比月球小。
【彗星】又稱為【掃帚星】。彗星的主體【彗核】是【冰塊與塵埃】混合而成,大小約數公里。當彗星公轉接近太陽時,會造成冰雪融化及灰塵飛出,再反射陽光形成閃亮的【彗尾】。由於太陽風的吹拂,因此彗尾必定【背向太陽】。
彗星繞太陽公轉,質量愈來愈小,最後可能消失不見。
彗尾分塵埃尾與離子尾兩種,塵埃尾是由塵埃組成,離子尾主要由氣體組成。
彗星釋放出來的冰塵殘渣遺留在軌道附近,當地球經過時,一部分碎渣便以高速進入大氣層,與空氣摩擦產生熱而被融化。
【流星】:小行星或彗星殘餘物與大氣摩擦而燃燒的光跡。
【隕石】:未燃燒完全的碎屑落至地表。
地球的形成
• 宇宙中小岩塊撞擊
• 地表形成高溫的岩漿海
• 冷卻形成固態的地表
• 溫度降低,水蒸氣凝成成水滴
• 水蒸氣對流旺盛,形成濃厚的雲層和暴雨
• 形成陸地和海洋。
地球大氣的演變
• 地球形成初期大氣中主要的成分為【氫氣、氦氣、氨氣、甲烷】。
• 初期火山運動非常活躍,噴出大量【水蒸氣、二氧化碳和氮氣】等,形成早期的大氣層。
• 溫度逐漸下降,水氣凝結降水,逐漸形成海洋。
部分的【二氧化碳】溶入水中,有些二氧化碳與鈣結合成【石灰岩】,使得大氣的二氧化碳大量減少。
• 【光合作用】才使大氣的氧氣濃度逐漸增加。形成【臭氧層】,生物才登陸。
地球生命的誕生
• 太陽系八大行星中,只有地球孕育繁多的生命,這與各星球距離太陽的遠近有關。
• 距離太陽太近:水會因過於炎熱,而變成水蒸氣。
• 距離太陽太遠:溫度過低,水會凝固成冰。
•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當,所以地球上的溫度適宜.水能以液態態存在,所以生物得以生存。
• 金星:CO2佔96%溫室效應強烈;溫度太高;氣壓大。
• 火星:CO2佔95%;氣壓為地球的1/100。
7-3晝夜與四季
地球自轉方向
• 由地球北極往下看,地球自轉方向:【逆時鐘】。
• 地球自轉方向的前方﹝箭頭前方﹞為【東】。地球自轉方向的後方﹝箭頭後方﹞為【西】。
地球自轉軸與【黃道面】夾【23.5】度。形成【季節變化】【晝夜長短變化】
北極星仰角等於觀測者緯度。
天體東升西落(晝夜變化)
7-4日-地-月 相對運動
由於月球、太陽和地球的相對位置會改變,所以從地球上看,月球就有了盈虧的現象。
月球公轉週期
月球繞地球公轉週期為【29.53天】。農曆大月為【30天】;小月為【29天】。
農曆一年 29.5*12=354.36天;和國曆一年365.25 :相差365.25-354=10.89天,約11天
每三年農曆就可置閏月。
農曆初1、30 (朔) 清晨06:00月昇東方 中午12:00月上中天 傍晚18:00月落西沉
農曆初4、5 上午09:00月昇東方 下午15:00月上中天 晚上21:00月落西沉
農曆 7、8 (上弦) 白天12:00月昇東方 傍晚18:00月上中天 子夜24:00月落西沉
農曆 15、16 (望) 傍晚18:00月昇東方 子夜24:00月上中天 清晨06:00月落西沉
農曆 18、19 晚上21:00月昇東方 夜晚03:00月上中天 上午09:00月落西沉
農曆 22、23(下弦) 子夜24:00月昇東方 清晨06:00月上中天 中午12:00月落西沉
農曆25、26 夜晚03:00月昇東方 上午09:00月上中天 下午15:00月落西沉
上弦月VS下弦月
上弦月:1.上半夜在2.西方天空3.西邊亮
下弦月:1.下半夜在2.東方天空3.東邊亮
日食的成因
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且三者成一直線時。
地球上的觀測者會因月球擋住全部或部分太陽,而可看到日食的現象,這大約發生在農曆初一【朔】的白天。
日食的種類
【日偏食】:觀測者在月球的【半影區】,會看到太陽的一部分被月球遮住。
【日全食】:觀測者在月球的【本影區】,則可看到太陽全部被月球遮住。
【日環食】:當月球距離地球【較遠】時,只能遮住太陽的中心部分,而無法把整個太陽全部遮住,觀測者可看見太陽外圍的一圈光環。
日食─太陽的【西側】開始被食。
太陽東升西落---24小時回到原處。月亮東升西落+公轉---24小時50分回到原處
(月亮每天晚50分)
故東升西落的速率【太陽>月亮】
所以日食發生時是太陽由東方追上月亮,故太陽的西邊先發生食相。
月食的成因
地球在太陽與月球之間。
如果月球運行到地球的陰影區時,就會有月食的現象,這大約發生在農曆十五【望】的夜晚。
月食的種類
當月球行經地球的【半影區】時,會形成【半影月食】。月亮光度減弱,但肉眼無法區別。
當月球繞地球運行時,如果一部分進入地球【本影區】則形成【月偏食】。
如果整個月球都進入地球本影的陰影區則形成【月全食】。
月食─月亮的【東側】開始被食。
發生月全食時,太陽光穿過地球大氣層時,偏紅色的光線發生折射而照到月球表面。
因此,月球並不是全黑看不見,而是變成【暗紅色】。
月球軌道【白道】和黃道交角【5°】,所以不是每次朔、望月的時候三者成一直線,當然就不一定會產生日、月食!
【潮汐】
是海面週期性的升降運動,白天海水上漲的現象 稱為「潮」;發生在晚上則稱為「汐」。
海面上升達最高時,稱為【滿潮】。海面下降至最低時,稱為【乾潮】。
由乾潮至滿潮的期間,稱為【漲潮】。由滿潮至乾潮的期間,則稱為【退潮】。
自某一次滿潮至下一次滿潮,或由某一次乾潮至下一次乾潮的時間, 稱為【潮汐的週期】。
滿潮與乾潮之海面高度差稱為【潮差】。
因地球自轉24小時內面向月亮、背向月亮時為滿潮,所以一天有【2次】滿潮、【2次】乾潮。潮汐週期受【地形、洋流】等影響各地不同。
潮汐每天晚約【50分鐘】。故潮汐週期【12小時又25分】
潮差最大:大潮【朔與望】;潮差最小:小潮【上下弦】
潮汐影響
船隻在航行或靠、離碼頭時,必需考率慮吃水的深度。
利用潮汐灘地或河口地區養殖牡蠣及文蛤、蚶、蜊等經濟貝類。
澎湖利用漲、退潮時的水位變化,在海邊建構石滬來圍捕魚。
伴隨著潮水的漲落,造成潮流。漲潮流可將海水帶入港區,退潮時可將港區的海水帶離,潮流所帶來的海水對港灣、河口具有清潔功能。
潮流所帶來的漂沙,造成西部沿海沙岸的沉積地形,如中南部外海的外傘頂洲。台中港的漂沙多由北方來,因此港口北側建有防沙堤,而高雄港的漂沙多來自南方,因此港口南側見有多道防沙堤。
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
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
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
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
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
國中地科第6章講義
6-1地球的活動與構造
l 【內營力】:
地殼運動、岩漿活動、火山噴發、變質作用,能量來自於地球內部。
地殼運動、岩漿活動、火山噴發、變質作用,能量來自於地球內部。
l 沉積岩原始狀態:
1.【原始水平定律】:
沉積岩在形成的過程中,通常是呈水狀或近乎水平狀態的;
2.【疊置原理】:
越早沉積的岩層會在下方;老的岩層居下。
1.【原始水平定律】:
沉積岩在形成的過程中,通常是呈水狀或近乎水平狀態的;
2.【疊置原理】:
越早沉積的岩層會在下方;老的岩層居下。
l 地質構造1--【褶皺】
1.在【地下深處】,高溫高壓使岩石可塑性增加。
當岩層受到地球內部的擠壓力,呈【傾斜】或【波浪狀】的彎曲現象。
2.原油、天然氣常貯存於【背斜】構造。
3.【背斜】岩層向上隆起部份。地殼抬升、侵蝕露出地表後,中間岩層最【老】,向兩側對稱漸新。
4.【向斜】岩層凹下的部分。地殼抬升、侵蝕露出地表後,中間岩層最【新】,向兩側對稱漸老。
5.劇烈褶皺造成【岩層反轉】,會使老岩層覆在新岩層上方。
1.在【地下深處】,高溫高壓使岩石可塑性增加。
當岩層受到地球內部的擠壓力,呈【傾斜】或【波浪狀】的彎曲現象。
2.原油、天然氣常貯存於【背斜】構造。
3.【背斜】岩層向上隆起部份。地殼抬升、侵蝕露出地表後,中間岩層最【老】,向兩側對稱漸新。
4.【向斜】岩層凹下的部分。地殼抬升、侵蝕露出地表後,中間岩層最【新】,向兩側對稱漸老。
5.劇烈褶皺造成【岩層反轉】,會使老岩層覆在新岩層上方。
l 地質構造2--【節理】
1.若岩層受力超過彈性限度而斷裂,但裂面兩側的岩石【未發生相對錯動】。
2.節理大多長短不一或互相平行,或縱橫交錯,或呈不規則狀。
3.如有移位現象者則可稱為斷層。
1.若岩層受力超過彈性限度而斷裂,但裂面兩側的岩石【未發生相對錯動】。
2.節理大多長短不一或互相平行,或縱橫交錯,或呈不規則狀。
3.如有移位現象者則可稱為斷層。
l 地質構造3--【斷層】
1.若岩層受力超過彈性限度而斷裂,且裂面兩側的岩石【發生相對錯動】。
2.岩層受力而突然斷裂時,釋出的能量主要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。經岩層傳至地表造成的震動,即為【地震】,該波則稱為【地震波】。
3.斷層面通常是傾斜的,若將它看成一個斜面,斜面上方的岩層稱為【上磐】,下方的岩層則稱為【下磐】。
3.判斷方法:構造之不連續或突然中斷
1.若岩層受力超過彈性限度而斷裂,且裂面兩側的岩石【發生相對錯動】。
2.岩層受力而突然斷裂時,釋出的能量主要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。經岩層傳至地表造成的震動,即為【地震】,該波則稱為【地震波】。
3.斷層面通常是傾斜的,若將它看成一個斜面,斜面上方的岩層稱為【上磐】,下方的岩層則稱為【下磐】。
3.判斷方法:構造之不連續或突然中斷
l 斷層種類:
l 地震發生的原因─【斷層】【彈性反彈理論】
l 【震源】:地震錯動的起始點。位於【地下】
【震央】: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點。位於【地表】
【震央】: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點。位於【地表】
l 【地震強度】:
地震發生過後,將各地的地震強度標示在地圖,即為【等震圖】。
等震圖中,顏色相同的區域表示地震震度相同,愈靠近【震央】的地方,通常震度也較【大】。
地震發生過後,將各地的地震強度標示在地圖,即為【等震圖】。
等震圖中,顏色相同的區域表示地震震度相同,愈靠近【震央】的地方,通常震度也較【大】。
l 地震規模與地震強度(震度)比較
規模:【不因地而異、 有小數點、可超過7.0】
震度:【 因地而異、沒有小數點、最多到7級】
規模:【不因地而異、 有小數點、可超過7.0】
震度:【 因地而異、沒有小數點、最多到7級】
l 目前能否預測地震?【否】
l 火山外型的分類
一、【錐狀火山】:【安山岩】岩漿的黏稠性較【高】,大都以爆炸方式噴出火山灰與火山彈,或是噴出黏稠的岩漿形成熔岩流。火山彈與岩漿大部分堆積在火山口的周圍,所以地形易形成錐狀的火山。
如【大屯火山、富士山】。
二、【盾狀火山】:【玄武岩】岩漿的黏稠性比較【低】,岩漿流動性較大,所以噴出的岩漿會快速流向四周,火山地形易形成盾狀的外形。
如【澎湖、夏威夷】。
一、【錐狀火山】:【安山岩】岩漿的黏稠性較【高】,大都以爆炸方式噴出火山灰與火山彈,或是噴出黏稠的岩漿形成熔岩流。火山彈與岩漿大部分堆積在火山口的周圍,所以地形易形成錐狀的火山。
如【大屯火山、富士山】。
二、【盾狀火山】:【玄武岩】岩漿的黏稠性比較【低】,岩漿流動性較大,所以噴出的岩漿會快速流向四周,火山地形易形成盾狀的外形。
如【澎湖、夏威夷】。
l 地球的內部構造
1.如何探知地球內部:利用【地震波】。
1.如何探知地球內部:利用【地震波】。
l 2.地球的構造:
【地核】-由【鐵、鎳】金屬構成,是半徑約【3500】公里的球體。
【地函】-由橄欖岩構成,厚約【2900】公里
【地殼】-【大陸地殼】-【花岡岩】組成,平均厚度約【40】公里。
【海洋地殼】-【玄武岩】組成,平均厚度約【7】公里。
【地核】-由【鐵、鎳】金屬構成,是半徑約【3500】公里的球體。
【地函】-由橄欖岩構成,厚約【2900】公里
【地殼】-【大陸地殼】-【花岡岩】組成,平均厚度約【40】公里。
【海洋地殼】-【玄武岩】組成,平均厚度約【7】公里。
l 【岩石圈】:
厚約【100】公里,軟流圈以上,包括【地函的一部分及地殼全部】
【軟流圈】:
在地函上部,地表下約【100~250】公里的深度範圍內。
厚約【100】公里,軟流圈以上,包括【地函的一部分及地殼全部】
【軟流圈】:
在地函上部,地表下約【100~250】公里的深度範圍內。
6-2板塊構造學說
l 【大陸漂移】學說:
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韋格納所提出。
1.他發現【南美洲東岸】凸出的一角正好與【非洲西岸】凹入的部分契合。
主張約【兩億多】年前,全球的陸地是合在一起的,稱為【盤古大陸】。後來大陸分裂漂移,才呈現如今的地理位置。
2.【古生物化石】證據:南美洲、非洲、澳洲、印度、和南極洲動物和植物的化石,可以指出原來各大陸相連的情況。
3.【地質構造】連續
4.南極洲出現【熱帶植物】的化石
5.【古代冰川】的遺跡
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韋格納所提出。
1.他發現【南美洲東岸】凸出的一角正好與【非洲西岸】凹入的部分契合。
主張約【兩億多】年前,全球的陸地是合在一起的,稱為【盤古大陸】。後來大陸分裂漂移,才呈現如今的地理位置。
2.【古生物化石】證據:南美洲、非洲、澳洲、印度、和南極洲動物和植物的化石,可以指出原來各大陸相連的情況。
3.【地質構造】連續
4.南極洲出現【熱帶植物】的化石
5.【古代冰川】的遺跡
l 海底地形分為三大部分:【大陸邊緣、洋底盆地和 中洋脊】。
大陸邊緣包括【大陸棚】及【大陸坡】。
(1)大陸棚:由陸地向海洋方向緩緩傾斜,水深在【二百公尺 】以內。
(2)大陸坡:自水深約二百公尺 處向【三、四千公尺 】深處陡斜的區域。
【中洋脊】是海底的火山山脈,總長約七萬多公里。
介於大陸邊緣和中洋脊之間的部分為【洋底盆地】,其內有深海平原或深海丘陵等。
大陸邊緣包括【大陸棚】及【大陸坡】。
(1)大陸棚:由陸地向海洋方向緩緩傾斜,水深在【
(2)大陸坡:自水深約
【中洋脊】是海底的火山山脈,總長約七萬多公里。
介於大陸邊緣和中洋脊之間的部分為【洋底盆地】,其內有深海平原或深海丘陵等。
l 【海底擴張】學說:
【地函】內的【玄武岩】岩漿因【對流】作用,沿【中洋脊裂谷】上升到海底,中洋脊頂部造成【新的海洋地殼】,迫使在【裂谷兩側】的【老海洋地殼】遠離,由中洋脊向左右不斷推移擴張,這樣海洋就不斷擴大。
【地函】內的【玄武岩】岩漿因【對流】作用,沿【中洋脊裂谷】上升到海底,中洋脊頂部造成【新的海洋地殼】,迫使在【裂谷兩側】的【老海洋地殼】遠離,由中洋脊向左右不斷推移擴張,這樣海洋就不斷擴大。
l 海底擴張證據:
1.海底岩石的年齡小於【2億年】。
2.最老的岩石出現在靠近大陸地殼隱沒處的位置,並且下沉造成海溝。
3.距離中洋脊越遠的岩石年齡越【老】。沉積物堆積越【厚】。
1.海底岩石的年齡小於【2億年】。
2.最老的岩石出現在靠近大陸地殼隱沒處的位置,並且下沉造成海溝。
3.距離中洋脊越遠的岩石年齡越【老】。沉積物堆積越【厚】。
l 【板塊構造】學說:
【岩石圈】(蛋殼)。分為許多塊,稱為【板塊】(蛋殼碎片)。
板塊隨著【軟流圈】(蛋白)的熱對流而運動。
地球內部有多個熱對流系統,致使板塊跟著運動,每個板塊移動的方向和速度並不相同。
熱對流,致使板塊跟著運動,並造成板塊的【張裂】或【碰撞】。
【岩石圈】(蛋殼)。分為許多塊,稱為【板塊】(蛋殼碎片)。
板塊隨著【軟流圈】(蛋白)的熱對流而運動。
地球內部有多個熱對流系統,致使板塊跟著運動,每個板塊移動的方向和速度並不相同。
熱對流,致使板塊跟著運動,並造成板塊的【張裂】或【碰撞】。
l 板塊交界的類型
依據板塊間的相對運動方式,區分為【張裂性、聚合性、錯動性】三大類。
依據板塊間的相對運動方式,區分為【張裂性、聚合性、錯動性】三大類。
l 聚合性板塊交界的類型
海板塊碰撞海板塊:
比重較大的將會沉入較輕者之下,這樣的作用稱之為【隱沒作用】。
一般而言較老的海洋板塊擁有較重的比重。
海陸碰撞會產生【海溝與火山島弧】。
陸板塊碰撞陸板塊:
如果兩邊陸地地殼相互推擠,地殼向上隆起,形成【褶皺山脈】。
例如【喜馬拉雅山脈】。
海板塊碰撞陸板塊:
比重較重的海板塊隱沒到比重較小的陸板塊之下,形成【海溝與火山弧】。而大陸側則形成【褶皺山脈】。例如:【安地斯山脈】。
海板塊碰撞海板塊:
比重較大的將會沉入較輕者之下,這樣的作用稱之為【隱沒作用】。
一般而言較老的海洋板塊擁有較重的比重。
海陸碰撞會產生【海溝與火山島弧】。
陸板塊碰撞陸板塊:
如果兩邊陸地地殼相互推擠,地殼向上隆起,形成【褶皺山脈】。
例如【喜馬拉雅山脈】。
海板塊碰撞陸板塊:
比重較重的海板塊隱沒到比重較小的陸板塊之下,形成【海溝與火山弧】。而大陸側則形成【褶皺山脈】。例如:【安地斯山脈】。
l 張裂性板塊交界的類型
位於海底的張裂性板塊交界會形成【中洋脊】。
裂口湧出岩漿冷卻凝固成【玄武岩】,形成新的海洋地殼。
例如:【中洋脊、冰島、東非裂谷、紅海】。
位於海底的張裂性板塊交界會形成【中洋脊】。
裂口湧出岩漿冷卻凝固成【玄武岩】,形成新的海洋地殼。
例如:【中洋脊、冰島、東非裂谷、紅海】。
l 張裂性與聚合性板塊交界的不同
張裂性:熱對流【上升】,【玄武岩】岩漿和【淺源】地震。
聚合性:熱對流【下降】,【安山岩】岩漿和【淺源至深源】地震。
張裂性:熱對流【上升】,【玄武岩】岩漿和【淺源】地震。
聚合性:熱對流【下降】,【安山岩】岩漿和【淺源至深源】地震。
6-3台灣的板塊與地形
l 台灣島主要是由兩個板塊的擠壓產生。分別是屬於大陸板塊的【歐亞板塊】,以及屬於海洋板塊的【菲律賓板塊】。
l 約六百萬年前【蓬萊造山運動】,菲律賓海板塊撞上歐亞大陸版塊。
l 在菲律賓板塊西邊,【歐亞板塊】沉入【菲律賓板塊】;
而菲律賓板塊的北邊,則是【菲律賓板塊】沉入【歐亞板塊】。
而菲律賓板塊的北邊,則是【菲律賓板塊】沉入【歐亞板塊】。
l 台灣島誕生
台灣島突出海面之後,形成許多山脈。
【花東縱谷】將台灣島一分為二。
縱谷東邊的【海岸山脈】屬於【菲律賓板塊】;
西邊的【中央山脈、雪山山脈與玉山山脈】則屬於【歐亞板塊】。
玉山山脈形成之後,由於上層向西滑動而形成了【阿里山山脈】。
來自高山的雨水沖刷,導致了山脈西側【沖積平原】的誕生。
至今持續的板塊運動,則產生了【火山群】與頻繁的【地震】。
台灣島突出海面之後,形成許多山脈。
【花東縱谷】將台灣島一分為二。
縱谷東邊的【海岸山脈】屬於【菲律賓板塊】;
西邊的【中央山脈、雪山山脈與玉山山脈】則屬於【歐亞板塊】。
玉山山脈形成之後,由於上層向西滑動而形成了【阿里山山脈】。
來自高山的雨水沖刷,導致了山脈西側【沖積平原】的誕生。
至今持續的板塊運動,則產生了【火山群】與頻繁的【地震】。
6-4岩層記錄的地球歷史
n 地球的歷史「寫」在地層中,記錄了許多過去發生的事。
例如:某地層中如果有砂岩、頁岩等岩層表示此處曾發生過沉積作用。
辨別地層中發生事件先後順序的基本原則:
1.沉積岩原來堆積時,是【水平或近乎水平】狀態。
2.先堆積的沉積岩層位在【下方】。
3.先發生、記錄在地層中的事件,常會受到後發生的事件影響。
例如:某地層中如果有砂岩、頁岩等岩層表示此處曾發生過沉積作用。
辨別地層中發生事件先後順序的基本原則:
1.沉積岩原來堆積時,是【水平或近乎水平】狀態。
2.先堆積的沉積岩層位在【下方】。
3.先發生、記錄在地層中的事件,常會受到後發生的事件影響。
n 地層演變:
1.【沉積成岩】。
2.【受力傾斜】。
3.【抬昇至地表】:
海退或陸進—【冰河期】。
4.【侵蝕】:
形成【不連續面】—沉積、時間間斷。
5.【再沉積】:
海進或陸退---【間冰期】
1.【沉積成岩】。
2.【受力傾斜】。
3.【抬昇至地表】:
海退或陸進—【冰河期】。
4.【侵蝕】:
形成【不連續面】—沉積、時間間斷。
5.【再沉積】:
海進或陸退---【間冰期】
地質年代
n 地球歷史約有【46億年】。
n 科學家依據【重要事件】及地層中出現的【化石】種類,將地球的歷史劃分為【古生代、中生代、新生代】等,稱為地質年代。
n 科學家利用岩層中所含的【放射性同位素】,可以估計岩層形成的時間,定出地質年代中各段落所對應的年分。
標準化石
n 【三葉蟲】是【古生代】的標準化石。
【五億七千萬】年前。
【五億七千萬】年前。
n 【恐龍】和大部分種類的【菊石】是【中生代】的標準化石。
【二億二千萬】年前。
【二億二千萬】年前。
n 【鳥類、哺乳類】等為【新生代】的標準化石。
【六千五百萬】年前。
【六千五百萬】年前。
國中地科第5章講義
5-1地球上的水
n 地球上的水以三態固態、液態及氣態自然存在。在太陽系中只有地球有大量液態的水。
n 水資源藉由水循環的過程【蒸發、凝結、降水】不斷重新分配與再利用。
n 地球上的水,總量相當龐大但分布不均。
約【97.5%】儲存在海洋,約【1.74%】以冰的形態存在寒冷的地區。
約【97.5%】儲存在海洋,約【1.74%】以冰的形態存在寒冷的地區。
n 人類可用的淡水:地下水【約0.75%】地表水(河川、湖泊)約【0.009%】。
n 海水鹽度以千分比表示。全球海洋的平均鹽度為【千分之35】,意即每1000公克的海水中含有35公克的鹽類。
n 海水中含有許多鹽類。
最多的是氯化鈉【NaCl】--鹹味;次多的是氯化鎂【MgCl2】--苦味。
最多的是氯化鈉【NaCl】--鹹味;次多的是氯化鎂【MgCl2】--苦味。
n 海水鹽度會因為【降水、蒸發、河水注入海水中的水量】等差異而有變化。
一般而言,在副熱帶地區因為海水蒸發量大於降水量,鹽度較高;
赤道附近海域因為降水量大於海水蒸發量,所以鹽度較低。
一般而言,在副熱帶地區因為海水蒸發量大於降水量,鹽度較高;
赤道附近海域因為降水量大於海水蒸發量,所以鹽度較低。
n 在雨量充足的地區,湖泊常與河川相連至海洋,就像是天然的水庫,有調節水量與防洪的功能,這樣的湖泊多屬【淡水湖】,例如臺灣的日月潭有濁水溪相連。
乾燥少雨的地區,湖泊常是內陸河流的終點,而由於蒸發作用旺盛,湖水鹽度高而成為【鹹水湖】,例如中東地區的死海鹽度高達千分之350。
乾燥少雨的地區,湖泊常是內陸河流的終點,而由於蒸發作用旺盛,湖水鹽度高而成為【鹹水湖】,例如中東地區的死海鹽度高達千分之350。
n 地下水是指在地下水面以下,【土壤或岩石孔隙中】的水。
n 絕大部分的地下水來自於【降水】,當水分下滲達到某一深度,遇到不透水的地層如【黏土、頁岩】等時,就貯存在地下泥、砂、礫石的孔隙或堅硬岩層的裂縫中,逐漸往上充填形成飽和狀態,其頂部即為地下水面。
n 地下水面是【飽和帶】與【不飽和帶】的界線。
地下水面會隨【地形】而起伏。
地下水面如與地面相交,地下水就可流出地表,形成【泉水】。
通常雨季或多雨時,地下水面會上升;旱季時則下降。
井水水位亦會隨著升降。
地下水面會隨【地形】而起伏。
地下水面如與地面相交,地下水就可流出地表,形成【泉水】。
通常雨季或多雨時,地下水面會上升;旱季時則下降。
井水水位亦會隨著升降。
n 水分在土壤及岩層中下滲的快慢受【地面坡度、植物被覆、土壤鬆密】等因素的影響。
n 說明右圖三口井的差異。【自流井、一般井、受壓水井】
n 當地表水不敷使用時,往往會增加地下水的超用,乃至地層下陷。另外超抽地下水可能造成的影響有【堤防的防洪功能、下水道的排水功能、濱海地區發生海水倒灌、地下淡水鹹化】等問題。
n 當地下水被抽取的速度超過補充的速度時,將使得地層中的孔隙失去水分而被壓縮,泥、砂顆粒之間被壓得更緊密,導致【地層下陷】。
5-2地貌的改變與平衡
n 改變地形地貌的力量
【內部營力】【地震、火山爆發、板塊運動等】---使地表嶇嶇不平—雄偉
【外部營力】【流水、冰川、風、海浪與洋流】---讓地表更加平坦—遼闊
【內部營力】【地震、火山爆發、板塊運動等】---使地表嶇嶇不平—雄偉
【外部營力】【流水、冰川、風、海浪與洋流】---讓地表更加平坦—遼闊
n 地表常見的地質作用:【風化、侵蝕、搬運、沉積】。
力量由大而小:【侵蝕→搬運→沉積】
力量由大而小:【侵蝕→搬運→沉積】
n 【風化作用】是指岩石由硬變脆(化學風化),由大變小(物理風化)的過程。
n 岩石風化後的產物便是【土壤】。
n 風化舉例:
大肚台地紅土:岩石土壤含褐色【氧化鐵】。
高山上或高緯度地區,水在岩石孔隙中反覆結凍(體積膨脹)和融化,使岩石碎裂;台灣3000公尺 以上的高山常有岩石崩解碎裂形成的【碎石坡】。
植物的根在岩縫中生長,會使岩石的裂隙增大。
海濱礁岩上的藻類、貝類和海膽等會分泌有機酸,溶解岩石,鑿洞躲藏附著。
大肚台地紅土:岩石土壤含褐色【氧化鐵】。
高山上或高緯度地區,水在岩石孔隙中反覆結凍(體積膨脹)和融化,使岩石碎裂;台灣
植物的根在岩縫中生長,會使岩石的裂隙增大。
海濱礁岩上的藻類、貝類和海膽等會分泌有機酸,溶解岩石,鑿洞躲藏附著。
n 【侵蝕作用】是指流水或冰川等自然力量,將岩石、沙、泥等剝離或溶解。
n 流水的侵蝕作用---最廣泛深刻;大地的雕刻家。
向源【加長】:上游,因為向下侵蝕劇烈,岩層常被切割呈現出【V】型峽谷。
側向【加寬】:中下游,兩側侵蝕增強,故河道較為寬廣
向下【加深】。
向源【加長】:上游,因為向下侵蝕劇烈,岩層常被切割呈現出【V】型峽谷。
側向【加寬】:中下游,兩側侵蝕增強,故河道較為寬廣
向下【加深】。
n 【差異侵蝕】:在砂岩與頁岩互層的地層裡,砂岩的岩層較為凸出,而頁岩的岩層則凹陷進去,有明顯的凹凸情形,因此稱為差異侵蝕。
n 冰川侵蝕常挾帶石塊,使冰川的刮磨力量相當驚人。
冰川侵蝕形成【U型谷】,並常在刮磨過的岩石表面留下直線狀的冰蝕刻痕。
冰川侵蝕形成【U型谷】,並常在刮磨過的岩石表面留下直線狀的冰蝕刻痕。
n 風的侵蝕
強風挾帶沙粒摩擦岩面,形成侵蝕利器。臺灣冬季東北季風特別強烈,將臺灣北端富貴角海岸堅硬的安山岩磨成特殊外形,稱為【風磨石(風稜石)】。
強風挾帶沙粒摩擦岩面,形成侵蝕利器。臺灣冬季東北季風特別強烈,將臺灣北端富貴角海岸堅硬的安山岩磨成特殊外形,稱為【風磨石(風稜石)】。
n 海浪、洋流的侵蝕
波浪拍擊海岸的力道強勁,加上水中挾帶著砂礫,侵蝕作用相當驚人,雕鑿出各種海蝕地形,例如【海蝕崖、海蝕平臺、海蝕洞、海拱、海柱】等海岸地形。
波浪拍擊海岸的力道強勁,加上水中挾帶著砂礫,侵蝕作用相當驚人,雕鑿出各種海蝕地形,例如【海蝕崖、海蝕平臺、海蝕洞、海拱、海柱】等海岸地形。
n 【搬運作用】是流水或冰川等自然力量,將風化與侵蝕後產生的碎屑物移到他處的作用。
n 河流搬運物質的方式,有【滾動、懸浮和溶解】三種
滾動的物質是顆粒較大的礫石,長時間滾動磨去稜角,河裡的礫石表面光滑圓潤,通常為【鵝卵石】。
細粒的泥沙可以在水中懸浮,另外一些易溶的物質則溶解在水中。
滾動的物質是顆粒較大的礫石,長時間滾動磨去稜角,河裡的礫石表面光滑圓潤,通常為【鵝卵石】。
細粒的泥沙可以在水中懸浮,另外一些易溶的物質則溶解在水中。
n 【沉積作用】是流水或冰川等自然力量,因搬運的能力減弱,而將物質堆積在平原、湖泊或海洋等低窪地區的作用。
n 河流沉積作用
河流到達平原、開闊水域或入海時,流速減緩,流水的力量不足以載運泥沙,便將攜帶的泥沙等堆積在陸上或海底,形成【沖積扇、三角洲】等。
沉積物一次又一次的沉積,或連續或間隔一段時間,常形成層狀構造,稱為【層理】。
河流各處的水流速率有所不同,對相同大小的碎屑物而言,若流速太小僅有沉積作用發生;隨著流速增大,逐次進行搬運作用與侵蝕作用。因為流速不同,而將大小、形狀或重量的顆粒分離,稱為【淘選作用】。沉積物顆粒越均勻,則淘選度越好。
河流到達平原、開闊水域或入海時,流速減緩,流水的力量不足以載運泥沙,便將攜帶的泥沙等堆積在陸上或海底,形成【沖積扇、三角洲】等。
沉積物一次又一次的沉積,或連續或間隔一段時間,常形成層狀構造,稱為【層理】。
河流各處的水流速率有所不同,對相同大小的碎屑物而言,若流速太小僅有沉積作用發生;隨著流速增大,逐次進行搬運作用與侵蝕作用。因為流速不同,而將大小、形狀或重量的顆粒分離,稱為【淘選作用】。沉積物顆粒越均勻,則淘選度越好。
n 波浪對海岸的侵蝕作用由沿岸流搬運,沉積在濱海地區,臺灣西部沿海常見的【沙灘、沙洲】,就是常見的沉積現象。
n 冰川的搬運與沉積作用和河流不同,岩屑不論大小,落入冰川之後,都會一起向下移動。等到冰川流到溫暖地區或是冰川融化的時候,這些岩屑就雜亂地堆積,形成大小顆粒混雜(淘選度【差】)的【冰磧石】沉積。
n 【風】沉積物的淘選極佳。
n 風的沉積地形:【撒哈拉沙漠的沙丘、中國北方的黃土高原、臺灣恒春的風吹沙】都是風成的沉積物。
n 侵蝕基準面
【海平面】可視為最終侵蝕基準面。【湖水面或水庫水面】稱為暫時侵蝕基準面。
【海平面】可視為最終侵蝕基準面。【湖水面或水庫水面】稱為暫時侵蝕基準面。
n 河道平衡:原先凹凸不平的河道逐漸趨於平順,而達到河道的平衡。
河道的平衡受到人為影響、長時間或突發性的自然變化,平衡狀態也會再度改變。
河道的平衡受到人為影響、長時間或突發性的自然變化,平衡狀態也會再度改變。
n 在河床上採取沙石,留下挖掘的大坑洞,即會影響河道的平衡。河水會加速侵蝕【上游河床】或【兩岸】的沙石,以填補大坑洞,而達到新的河道平衡。如果採沙石處的上游正好有座橋梁,建在河床上的橋墩常因此裸露,對橋梁危害很大。
n 海岸線平衡
【河流】挾帶泥、沙等沉積物入海,而【海浪和沿岸流】動的海水則進一步搬運泥沙。
如果帶來的泥沙比帶走的多,泥沙將沉積下來,使陸地面積增加,海岸線向外擴大;
反之,如果帶來的比帶走的少,陸地面積將減少,海岸線向內陸退縮;
如果帶來的和帶走的沉積物相當,則海岸線近乎平衡,不進也不退。
【河流】挾帶泥、沙等沉積物入海,而【海浪和沿岸流】動的海水則進一步搬運泥沙。
如果帶來的泥沙比帶走的多,泥沙將沉積下來,使陸地面積增加,海岸線向外擴大;
反之,如果帶來的比帶走的少,陸地面積將減少,海岸線向內陸退縮;
如果帶來的和帶走的沉積物相當,則海岸線近乎平衡,不進也不退。
5-3岩石與礦物
n 再生資源:供給穩定、數量豐富,不因利用而枯竭。如【陽光、空氣、水、森林、生物和氣候】等。
n 非再生資源:地球演化過程中的不同時期形成的,數量有限,其中有的將會枯竭,如【岩石、礦物、煤、石油、天然氣】。
n 岩石是由一種或數種礦物所組成。
礦物是天然形成的固體,具有規則的原子排列以及特定的化學組成與物理性質。礦物是【純物質】;岩石是【混合物】。
礦物是天然形成的固體,具有規則的原子排列以及特定的化學組成與物理性質。礦物是【純物質】;岩石是【混合物】。
n 依岩石【形成的過程】分為三大類:
【火成岩】是由岩漿或熔岩冷卻固化形成的。
【沉積岩】是由各種自然營力(如河流、冰川、風)搬運而來的沉積物,經壓密、膠結等作用而形成的。是覆蓋在地表上最普遍的岩石。
【變質岩】則是由已有的岩石,在深埋地底的【高溫、高壓】環境下,使得它雖然仍然在固態的情況,岩石的成分及組織構造都發生了變化,生成特殊的礦物以及特殊的變質構造。
【火成岩】是由岩漿或熔岩冷卻固化形成的。
【沉積岩】是由各種自然營力(如河流、冰川、風)搬運而來的沉積物,經壓密、膠結等作用而形成的。是覆蓋在地表上最普遍的岩石。
【變質岩】則是由已有的岩石,在深埋地底的【高溫、高壓】環境下,使得它雖然仍然在固態的情況,岩石的成分及組織構造都發生了變化,生成特殊的礦物以及特殊的變質構造。
n 三類岩石特徵
1.【火成岩】中礦物是彼此緊密鑲嵌的。
2.【沉積岩】多由經琢磨的顆粒聚集而成,顆粒間的空間則由其它膠結物質所充填。沉積岩因每次沉積的物質不同而造成層狀構造【層理】。
【沉積岩】常含有化石。
3.變質岩在只受輕度變質時,或可依稀辨識出原岩的組織;然而受高度變質時,若岩石中有片狀或長形礦物,就會出現平行排列的現象【葉理】。
1.【火成岩】中礦物是彼此緊密鑲嵌的。
2.【沉積岩】多由經琢磨的顆粒聚集而成,顆粒間的空間則由其它膠結物質所充填。沉積岩因每次沉積的物質不同而造成層狀構造【層理】。
【沉積岩】常含有化石。
3.變質岩在只受輕度變質時,或可依稀辨識出原岩的組織;然而受高度變質時,若岩石中有片狀或長形礦物,就會出現平行排列的現象【葉理】。
n 沉積岩形成環境
河流帶來的沉積物最常出現在海底或河口環境。
而在陸地上,氾濫平原與湖泊也是常見的沉積環境。
風成環境中,沙漠則是最容易見到大量沉積物的地方。
海底是最有機會堆積出厚層沉積物的,所以常見的沉積岩大多是形成於海底。
河流帶來的沉積物最常出現在海底或河口環境。
而在陸地上,氾濫平原與湖泊也是常見的沉積環境。
風成環境中,沙漠則是最容易見到大量沉積物的地方。
海底是最有機會堆積出厚層沉積物的,所以常見的沉積岩大多是形成於海底。
n 沉積岩成岩作用
沉積物經過成岩作用才能固化成沉積岩。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:
1.【壓密】:沉積物重量所形成的壓力,排除了顆粒之間的許多水分及空隙,而將沉積物壓密。
2.【膠結】:在碎屑沉積物的空隙中,被其它物質充填沉澱其中,而將沉積物顆粒膠結起來。常見的膠結物是水中的溶解的碳酸鈣、石英、黏土或氧化鐵等。
3.【再結晶】:在化學或生物作用形成的沉積物中原有礦物顆粒改變其顆粒或形態,甚至生成新礦物,使顆粒之間更為密合。
沉積物經過成岩作用才能固化成沉積岩。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:
1.【壓密】:沉積物重量所形成的壓力,排除了顆粒之間的許多水分及空隙,而將沉積物壓密。
2.【膠結】:在碎屑沉積物的空隙中,被其它物質充填沉澱其中,而將沉積物顆粒膠結起來。常見的膠結物是水中的溶解的碳酸鈣、石英、黏土或氧化鐵等。
3.【再結晶】:在化學或生物作用形成的沉積物中原有礦物顆粒改變其顆粒或形態,甚至生成新礦物,使顆粒之間更為密合。
n 沉積岩分類
依沉積物【形成方式】的不同,將沉積岩分為三種。
1.【碎屑沉積岩】
依據內含【碎屑顆粒的主要大小】,碎屑岩可再分為
【礫岩】(顆粒直徑>2 mm )、
【砂岩】(顆粒直徑1/16~2 mm )、
粉砂岩(顆粒直徑1/256~1/16m m )
【頁岩】或【泥岩】(顆粒直徑<1/256 mm )。
2.【生物岩】
生物遺骸的硬殼、骨骼或硬質部分堆積而成。
【煤】與【石灰岩】是常見的生物沉積岩。
3.【化學岩】
由水中溶質經化學沉澱作用而生成的,如經由蒸發結晶而形成的【鹽岩】;有些【石灰岩】也是化學沉積岩。
依沉積物【形成方式】的不同,將沉積岩分為三種。
1.【碎屑沉積岩】
依據內含【碎屑顆粒的主要大小】,碎屑岩可再分為
【礫岩】(顆粒直徑>
【砂岩】(顆粒直徑1/16~
粉砂岩(顆粒直徑1/256~1/
【頁岩】或【泥岩】(顆粒直徑<1/
2.【生物岩】
生物遺骸的硬殼、骨骼或硬質部分堆積而成。
【煤】與【石灰岩】是常見的生物沉積岩。
3.【化學岩】
由水中溶質經化學沉澱作用而生成的,如經由蒸發結晶而形成的【鹽岩】;有些【石灰岩】也是化學沉積岩。
n 沉積岩形成當時環境
碎屑顆粒的大小與流水和風的搬運作用習習相關,因而顆粒的組成可以辨視沉積環境。
頁岩---是由極細粒的黏土為主組成,往往指示了【海底】或【湖泊】的沉積環境。
砂粒---往往指示了【濱海相】或【陸相】的沉積環境。
礫岩---代表的沉積環境多為【陸相】,甚至還可由礫石被磨圓的程度判斷【其被搬運的距離長短】。
石灰岩---生物遺骸堆積或直接由水中沉澱出碳酸鈣而形成。
碎屑顆粒的大小與流水和風的搬運作用習習相關,因而顆粒的組成可以辨視沉積環境。
頁岩---是由極細粒的黏土為主組成,往往指示了【海底】或【湖泊】的沉積環境。
砂粒---往往指示了【濱海相】或【陸相】的沉積環境。
礫岩---代表的沉積環境多為【陸相】,甚至還可由礫石被磨圓的程度判斷【其被搬運的距離長短】。
石灰岩---生物遺骸堆積或直接由水中沉澱出碳酸鈣而形成。
n 火成岩分類—依【環境】
火成岩中的礦物顆粒大小代表【岩漿冷卻的快慢】。
岩漿冷卻越慢,生成的礦物顆粒越大。
岩漿冷卻得越快,礦物能成長的時間愈短,所以礦物顆粒也越小。
有的火山岩漿冷卻得實在太快了,連最微小的結晶都來不及生成,那就是非晶質的【火山玻璃】。
【深成岩】-----岩漿在地下冷卻,溫度降得慢,礦物結晶大,用肉眼即可辨認。【火山岩】-----岩漿噴出地表,遇到冷空氣或海水之後快速冷卻,礦物結晶很小,常常需要以顯微鏡才能觀察得出結晶。
火成岩中的礦物顆粒大小代表【岩漿冷卻的快慢】。
岩漿冷卻越慢,生成的礦物顆粒越大。
岩漿冷卻得越快,礦物能成長的時間愈短,所以礦物顆粒也越小。
有的火山岩漿冷卻得實在太快了,連最微小的結晶都來不及生成,那就是非晶質的【火山玻璃】。
【深成岩】-----岩漿在地下冷卻,溫度降得慢,礦物結晶大,用肉眼即可辨認。【火山岩】-----岩漿噴出地表,遇到冷空氣或海水之後快速冷卻,礦物結晶很小,常常需要以顯微鏡才能觀察得出結晶。
n 火成岩分類—依【成份】---由岩漿成分來分類
淺色礦物---石英、長石含量高 例如---【花岡岩】。
深色礦物---角閃石、輝石鐵鎂礦物含量高 例如---【玄武岩】。
SiO2的含量【花岡岩 >安山岩 >玄武岩】。
淺色礦物---石英、長石含量高 例如---【花岡岩】。
深色礦物---角閃石、輝石鐵鎂礦物含量高 例如---【玄武岩】。
SiO2的含量【花岡岩 >安山岩 >玄武岩】。
n 花岡岩【深成岩】
礦物顆粒很明顯,有無色透明的【石英】、白色或肉紅色的【長石】和黑色或白色的【雲母】。
安山岩【火山岩】
大多是淺灰色,大部分礦物顆粒細小,主要是長石、輝石、角閃石組成,但有些安山岩會含有粗顆粒黑色的角閃石與輝石。
【大屯火山群,陽明山、北海岸、綠島及蘭嶼】。
玄武岩【火山岩】
礦物顆粒則不明顯,少數較明顯的顆粒主要是長石、輝石、橄欖石。
【澎湖】。
礦物顆粒很明顯,有無色透明的【石英】、白色或肉紅色的【長石】和黑色或白色的【雲母】。
安山岩【火山岩】
大多是淺灰色,大部分礦物顆粒細小,主要是長石、輝石、角閃石組成,但有些安山岩會含有粗顆粒黑色的角閃石與輝石。
【大屯火山群,陽明山、北海岸、綠島及蘭嶼】。
玄武岩【火山岩】
礦物顆粒則不明顯,少數較明顯的顆粒主要是長石、輝石、橄欖石。
【澎湖】。
n 變質岩
岩石在地底經過高溫、高壓的作用,在未達熔融的情況下,內部礦物的大小、排列和種類等發生改變,這類岩石稱為變質岩。
無論原來是沉積岩、火成岩或變質岩,經由高溫、高壓的作用,皆可形成變質岩。
岩石在地底經過高溫、高壓的作用,在未達熔融的情況下,內部礦物的大小、排列和種類等發生改變,這類岩石稱為變質岩。
無論原來是沉積岩、火成岩或變質岩,經由高溫、高壓的作用,皆可形成變質岩。
n 常見的變質岩
1.【大理岩】【太魯閣峽谷】是由石灰岩變質而形成,主要是由方解石(成分CaCO3)組成。
2.【花岡片麻岩】【金門】是由花岡岩變質而成。
3.【板岩與片岩】【中央山脈】則主要由頁岩變質而成。
【板岩】輕度變質與【片岩】高度變質。
4.蛇紋岩是由橄欖岩變質而形成。
1.【大理岩】【太魯閣峽谷】是由石灰岩變質而形成,主要是由方解石(成分CaCO3)組成。
2.【花岡片麻岩】【金門】是由花岡岩變質而成。
3.【板岩與片岩】【中央山脈】則主要由頁岩變質而成。
【板岩】輕度變質與【片岩】高度變質。
4.蛇紋岩是由橄欖岩變質而形成。
n 礦物學的定義:
a.【天然產出】的【均質固體】,係由單一元素或無機化合物所組成
b.礦物是由【無機作用】所生成
c.礦物都具有固定的【結晶】構造
d.礦物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
a.【天然產出】的【均質固體】,係由單一元素或無機化合物所組成
b.礦物是由【無機作用】所生成
c.礦物都具有固定的【結晶】構造
d.礦物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
n 礦物用途
1.礦物可提煉出具經濟價值的金、銀、銅、鐵、鎳----等元素。
2.鹽岩可作為工業原料或日常飲食調味料;石英、黏土、長石、矽灰石可作為玻璃或陶瓷器原料。
1.礦物可提煉出具經濟價值的金、銀、銅、鐵、鎳----等元素。
2.鹽岩可作為工業原料或日常飲食調味料;石英、黏土、長石、矽灰石可作為玻璃或陶瓷器原料。
n 寶石類或半寶石類礦物
這類礦物通常具有【美觀】、【硬度大】、【含量稀少】等特性。
常見的有:鑽石、【剛玉】(紅寶石、藍寶石)、黃玉、綠柱石(祖母綠、海藍寶石、亞歷山大石、金綠柱石)、尖晶石、電氣石、石榴子石、橄欖石、硬玉(或輝玉)、軟玉(或閃玉)、鋯石、鋰輝石、紫水晶、瑪瑙、藍玉髓、土耳其玉、孔雀石、菱錳礦、天河石、天青石等
這類礦物通常具有【美觀】、【硬度大】、【含量稀少】等特性。
常見的有:鑽石、【剛玉】(紅寶石、藍寶石)、黃玉、綠柱石(祖母綠、海藍寶石、亞歷山大石、金綠柱石)、尖晶石、電氣石、石榴子石、橄欖石、硬玉(或輝玉)、軟玉(或閃玉)、鋯石、鋰輝石、紫水晶、瑪瑙、藍玉髓、土耳其玉、孔雀石、菱錳礦、天河石、天青石等
n 簡易辨認礦物的方法---物理性質
礦物有特定的物理性質及化學組成,所以可利用這些特性作為鑑別的依據。
【顏色】礦物在自然光照射下的顏色。
有時一種礦物可能會有不同的顏色
【硬度】礦物的硬度是指礦物抵抗磨損的能力,利用兩塊礦物彼此劃割,受損的一塊硬度較【小】。
【摩氏硬度表】【滑石方,螢磷長,石英黃玉剛金剛】
1..滑石2.石膏3.方解石4.螢石5.磷灰石
6.正長石7.石英8.黃玉9.剛玉10金剛石
摩氏硬度表中,數字的大小僅表明硬度排行而已,並沒有比例上的關係。
例如正長石硬度6,並不表示他是方解石硬度的兩倍,
在鑑定硬度的時候,如果沒有摩氏硬度表,可以用小刀、銅幣等物品粗略估計。指甲 2.5銅幣 3.5-4鋼刀 5.5玻璃 5.5 -6鋼銼 6.5【條痕】礦物粉末的顏色,但與礦物的顏色不一定會相同。
條痕與礦物的顏色不一定相同,有時同一種礦物有不同顏色,但條痕只有一種。例如:赤鐵礦的顏色有黑色、紅色等,條痕一定是磚紅色。
【晶形】晶形是由幾個平滑的晶面圍成的幾何形體,每一種礦物都有一定的晶形,可用來作辨識礦物的依據;不過在自然界中礦物常彼此緊密結合,而不能生長出完美的晶形。
礦物的原子,在自然條件下會排列形成規則形狀的結晶。礦物的結晶就像一個個小積木。這些小積木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,有時可以單獨成長為大型結晶;有時很多小積木結晶會共同組合成完全不同的外形。
【解理】
礦物易裂開的薄弱處。
礦物有特定的物理性質及化學組成,所以可利用這些特性作為鑑別的依據。
【顏色】礦物在自然光照射下的顏色。
有時一種礦物可能會有不同的顏色
【硬度】礦物的硬度是指礦物抵抗磨損的能力,利用兩塊礦物彼此劃割,受損的一塊硬度較【小】。
【摩氏硬度表】【滑石方,螢磷長,石英黃玉剛金剛】
1..滑石2.石膏3.方解石4.螢石5.磷灰石
6.正長石7.石英8.黃玉9.剛玉10金剛石
摩氏硬度表中,數字的大小僅表明硬度排行而已,並沒有比例上的關係。
例如正長石硬度6,並不表示他是方解石硬度的兩倍,
在鑑定硬度的時候,如果沒有摩氏硬度表,可以用小刀、銅幣等物品粗略估計。指甲 2.5銅幣 3.5-4鋼刀 5.5玻璃 5.5 -6鋼銼 6.5【條痕】礦物粉末的顏色,但與礦物的顏色不一定會相同。
條痕與礦物的顏色不一定相同,有時同一種礦物有不同顏色,但條痕只有一種。例如:赤鐵礦的顏色有黑色、紅色等,條痕一定是磚紅色。
【晶形】晶形是由幾個平滑的晶面圍成的幾何形體,每一種礦物都有一定的晶形,可用來作辨識礦物的依據;不過在自然界中礦物常彼此緊密結合,而不能生長出完美的晶形。
礦物的原子,在自然條件下會排列形成規則形狀的結晶。礦物的結晶就像一個個小積木。這些小積木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,有時可以單獨成長為大型結晶;有時很多小積木結晶會共同組合成完全不同的外形。
【解理】
礦物易裂開的薄弱處。
n 【石英】
白色或無色透明,不可被刀片刻劃(硬度大),遇酸不會冒泡。
地殼中含量第二多的礦物,成分是SiO2。
完整的石英具有六面柱狀的結晶,稱為「水晶」。
石英是製造玻璃的原料,也是製造矽晶圓半導體產品的原料。
白色或無色透明,不可被刀片刻劃(硬度大),遇酸不會冒泡。
地殼中含量第二多的礦物,成分是SiO2。
完整的石英具有六面柱狀的結晶,稱為「水晶」。
石英是製造玻璃的原料,也是製造矽晶圓半導體產品的原料。
n 【方解石】
白色或無色透明,可被刀片刻劃(硬度小),方解石的成分為碳酸鈣,遇酸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。
主要組成石灰岩和大理岩。可製成水泥。
白色或無色透明,可被刀片刻劃(硬度小),方解石的成分為碳酸鈣,遇酸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。
主要組成石灰岩和大理岩。可製成水泥。
n 【長石】
地殼裡含量最多的礦物。
長石經化學風化後常生成黏土礦物,例如高嶺石,是燒製陶瓷的原料。
地殼裡含量最多的礦物。
長石經化學風化後常生成黏土礦物,例如高嶺石,是燒製陶瓷的原料。
n 【雲母】
熱和電的良好絕緣體,常作為電器用品中的隔熱或絕緣材料。
熱和電的良好絕緣體,常作為電器用品中的隔熱或絕緣材料。
n 輝石、角閃石
玉,主要是【輝石類】或【角閃石類】的礦物。
玉,主要是【輝石類】或【角閃石類】的礦物。
n 金剛石
用於工業研磨、切削和拋光,少部分結晶良好者可作為寶石,也就是鑽石。
用於工業研磨、切削和拋光,少部分結晶良好者可作為寶石,也就是鑽石。
n 剛玉
剛玉是氧化鋁的結晶,不同的雜質賦予它不同的色澤,若是紅色,稱為紅寶石;若是藍色則稱為藍寶石。
剛玉是氧化鋁的結晶,不同的雜質賦予它不同的色澤,若是紅色,稱為紅寶石;若是藍色則稱為藍寶石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